善良的摆渡人:黄河岸边三代人的百年承诺
在甘肃兰州黄河边的古镇上,流传着一个关于摆渡人的真实故事。76岁的李大爷坐在自家小院里,摩挲着那把磨得发亮的铜哨子,哨子背面刻着『民国九年』的字样。
『那时候我爷爷撑着羊皮筏子,在漩涡滩救起了七个学生娃。』李大爷指着院墙上的老照片,照片里穿对襟褂子的老人站在筏子上,腰间别着同样的铜哨子。
1920年深秋,兰州中学的学生乘船秋游时遭遇激流。当时在岸边放羊的李家爷爷听见呼救,立刻解开三只备用的羊皮筏子。『爷爷说那天河水像煮开的油锅,筏子撞在礁石上,羊皮气囊破了两个。』最后那个拴着红绸子的筏子带回了所有孩子。
受伤最重的孩子家长送来哨子当谢礼,没想到这成了李家的传家宝。新中国成立后,李大爷的父亲用这哨子指挥生产队的渡船,在1958年黄河大水时,带着民兵连夜转移了三百多人。
『1982年我接班那天,爹把哨绳在我手腕上缠了三圈。』李大爷从抽屉里取出当年的值班日志,泛黄的纸页记录着1997年救起落水游客、2005年护送高考生渡河等事迹。最惊险的是2012年泥石流冲断公路,他带着三个儿子用筏子运了十七趟医疗物资。
如今古镇通了大桥,但李家依然保留着修缮完好的羊皮筏子。去年洪水季,李大爷的孙子用无人机配合老哨声,成功引导两艘失控的游船避险。镇上新立的『黄河守护站』铜牌旁,三代摆渡人的照片像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『哨声能传三里远,良心要看得更远。』这是刻在哨子内侧的家训。今年清明节,当年被救学生的后代专程送来七盏河灯,灯影摇曳中,新的故事正在黄河浪花里酝酿。
这个真实故事改编自兰州地方志记载,现今李家后人仍在当地海事部门服务。羊皮筏子制作技艺已列入非遗,而那支铜哨子作为『兰州好人馆』的镇馆之宝,每天都在向游客讲述着关于承诺的永恒话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