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磨坊主与神秘乞丐:一碗粥换来的奇迹
在江南水乡的芦花村,有位年过六旬的磨坊主张老汉。村里人都知道他的磨坊永远敞着大门,石磨旁总摆着个陶罐,罐里装着新磨的玉米面。若是谁家断了粮,只管取一瓢去,张老汉见了也只是笑呵呵地继续筛他的面粉。
那年腊月特别冷,屋檐下的冰棱子挂得比擀面杖还长。除夕前夜,张老汉正要关门,忽然发现磨盘上蜷着个黑影。走近了才看清是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,冻僵的手指还保持着抓握的姿势,面前撒着几粒没来得及捡起的玉米。
‘老哥醒醒!’张老汉急忙把人背进屋,灶膛里压着的炭火拨得噼啪作响。老乞丐在暖炕上缓过气来,却盯着墙角粮缸直咽口水。张老汉二话不说舀了最后一碗白米,又摸出藏着过年的腊肉,熬了稠粥端到床前。
乞丐捧着碗的手抖得厉害,忽然掉下泪来:‘三年了...您是头个不问来路的。’那晚风雪呼啸,张老汉把唯一的棉被让给客人,自己裹着磨面用的麻袋片睡在柴房。
天蒙蒙亮时,磨坊传来奇怪的动静。张老汉跑过去,只见老乞丐正在推磨,可磨盘转得比骡子拉时还快!更奇的是,磨出来的面粉雪白透亮,抓一把在手心里竟泛着珍珠似的光泽。
‘这些年走遍三十六郡,总算遇上配传这手艺的人。’老乞丐擦着汗笑道。原来他是前朝御膳房的磨工,叛军破城时带着祖传的‘九转回香磨’绝技流落民间。那碗腊肉粥让他想起御厨常说的一句话:厨艺的根在粮仓,粮仓的魂在磨坊。
三个月后,芦花村出了件新鲜事。张老汉磨的面蒸的馒头,隔夜照样松软;做的面条下锅不烂;连最挑嘴的货郎都愿意多绕十里路来买。更奇的是那年春荒,邻村闹饥荒,张老汉把库存的陈面分给灾民。那些放了两年的面粉,蒸出来的馍馍竟比新麦还香。
老乞丐临走时在磨盘底下压了张字条:‘百味之始,五谷为天;心存善念,自有回甘。’后来有人说在终南山见过他,破衣烂衫坐在道观里吃素斋,面前摆的正是张老汉托人捎去的玉米饼。而芦花村的磨坊至今还在,门槛上总搁着个陶罐,不过现在罐里装的是能治小孩积食的炒面——据说配方就写在当年那张字条背面。
村里教书先生给这故事起了个名儿,叫‘善心磨’。说来也怪,凡在磨坊帮过工的后生,后来不是开了诚信粮行,就是当了药铺掌柜。最出息的还数张老汉的孙子,在省城开了间大饭店,招牌菜便是‘腊八粥’,每卖出一碗就往老家捐袋面粉。
去年冬日我去芦花村采风,见八十岁的张老汉还在磨坊忙活。问起老乞丐的事,他指着磨轴让我细看。那枣木轴心上深深刻着道符咒般的纹路,在晨光里泛着金红色的微光,像极了熬腊八粥时的灶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