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茶老翁:一碗热茶温暖三代人的心
在江南水乡的古镇上,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,街角有间不起眼的茶棚。茶棚的主人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翁,大家都叫他陈爷爷。这间茶棚开了整整六十年,陈爷爷的茶只要三文钱一碗,几十年从未涨价。
每天清晨四点,陈爷爷就挑着扁担去三里外的山泉取水。镇上人都知道,陈爷爷煮茶用的水比自家喝的还讲究。他的茶叶是自家后山种的,炒制时总要念叨:'茶要有良心,苦后要回甘'。
2008年寒冬,有个衣衫单薄的小男孩常在茶棚外张望。陈爷爷发现后,每天'不小心'多煮一碗茶。直到除夕那天,男孩捧着攒了半年的零钱来付账,陈爷爷却笑着说:'你帮我晒了三个月茶叶,早抵茶钱啦!'后来这男孩考上了大学,每年回家都先来茶棚帮忙。
去年疫情时,茶棚突然排起长队。原来当年那个男孩——现在是医生的李明,带着医护人员来照顾生意。他们临走时在茶棚墙边放了箱口罩,陈爷爷转头就分给了街坊。那天茶钱箱里莫名多了许多钱,老翁全数捐给了山区学校。
如今茶棚的灶台边,贴着张泛黄的照片:年轻的陈爷爷给流浪者递茶,照片一角写着'1942年冬'。茶棚的梁上悬着块新匾,是镇民们凑钱做的,上面写着四个字:'茶暖人心'。
陈爷爷常说:'我这茶棚啊,就像冬天的小火炉,过路的人暖个手,说说话,就够了。'可镇上人都知道,这碗三文钱的茶,暖的不只是手,还有心。茶棚的板凳磨得发亮,上面坐过赶考的书生、奔波的货郎、失意的商人,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喝到一样的味道——那是用六十年光阴熬煮的善意。
去年冬天,陈爷爷的孙女大学毕业回来了。她给茶棚装了盏新灯笼,灯光照着老灶台,也照着墙上那些发黄的感谢信。有人问女孩为啥不去大城市,她正在煮茶的手顿了顿:'总得有人守着这炉火呀。'
茶棚的烟囱又冒起白烟,茶香漫过青石板路。过路的游客听说故事后,总要多买两碗茶。他们不知道的是,多付的茶钱都变成了山区孩子的笔记本、孤寡老人的棉鞋。这大概就是古镇的秘密——善良就像陈爷爷的茶,第一口平淡,余味却能在人心里暖一辈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