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守井人:一个村庄世代相传的温暖故事

admin1周前未分类13

在云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里,有一口百年古井,井水清冽甘甜,滋养着全村三百多户人家。而守护这口井的,是李家三代人。这个故事要从1943年那个干旱的夏天说起。

那年李老汉才二十五岁,是村里唯一的木匠。连续八个月没下雨,方圆五十里的水井都干涸了,唯独村口的古井还有半尺清水。当时有个外乡商人想出二十块大洋买下这口井,够李家盖三间大瓦房。但李老汉蹲在井沿抽完一袋旱烟,把银元退了回去:'这井是祖宗留给全村的命根子,饿死也不能卖。'

从此他每天寅时就起来打扫井台,用竹篾编了二十多个取水吊篮供村民使用。最困难时,他偷偷把自家粮缸里的苞谷面分给孤寡老人,自己啃了三个月野菜。临终前,他把独子叫到床前:'守井就是守心,井水多寡天注定,人心冷暖在人为。'

1987年村里通电那年,儿子李建国在井台装了第一盏路灯。每晚七点到九点准时亮起,照亮打水乡亲们的路。有年冬天井绳结冰断裂,他连夜用祖传手艺打了十二根新井绳,手心磨得血肉模糊。村民后来才知道,那晚他高烧到39度,棉袄都被冷汗浸透了。

现在守护古井的是孙子李志明。这个大学生村官在井台装了净水系统,还建了微信互助群。去年暴雨冲垮进村道路,他组织年轻人用井水熬了三大锅姜汤,踩着齐膝深的淤泥给受困游客送温暖。有个北京来的摄影师把这拍成纪录片,点击量超过百万。

去年清明,村民们自发在井台立了块青石碑,上面刻着:'吃水不忘挖井人,乘凉要念栽树恩'。如今古井成了县里'最美乡愁'打卡点,但李家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清扫井台的习惯。有次县领导来考察,看见李志明弯腰捡起井边的一片落叶,当场红了眼眶。

这口井的神奇之处在于:无论多旱的年景,水位从未低过警示线;无论多冷的寒冬,井口永远不结冰。村里老人说,那是因为井底沉着三枚铜钱——分别是李家三代人每年除夕夜投下的心愿钱。

最近李志明正在整理'古井记忆档案',收集了187个与井有关的故事。最动人的是2010年西南大旱时,古井每天多冒出两指深的水,恰好够邻村灾民来取用。当时九十岁的王阿婆拄着拐棍来还水桶,桶里装着十几个熟鸡蛋:'井水解得了一时渴,解不了世代恩。'

今年端午节,漂泊多年的村民阿勇带回来一套水质检测仪。数据显示古井水含有人体必需的九种微量元素,这科学解释了为什么用这水酿的酒格外香,浇的菜特别甜。但村民们笑着说:'水里最金贵的成分啊,是李家三代人滴进去的汗珠子。'

现在每天清晨,井台石栏上总会出现时令野果——有时是几把三月泡,有时是两串野葡萄。没人见过是谁放的,就像没人知道为什么每逢月圆之夜,井水会泛起淡淡的桂花香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人的奇遇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座终年云雾缭绕的青峰山,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石老三的樵夫。石老三家徒四壁,却有着比泉水还清澈的心肠。每天清晨,他总会把昨夜烘好的粗面饼掰成两半,一半系在腰间当干粮,一半放在村口老槐树...

善良的守桥人:三十年风雨无阻的承诺
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偏僻村庄里,有一座摇摇欲坠的木板桥。这座桥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,也是村民出行的生命线。每当雨季来临,湍急的河水总会把桥面冲得七零八落。三十年前的一个暴雨夜,村里最年轻的木匠张永福亲眼...

善良的磨坊主与神奇风车:一个改变村庄命运的传说

在遥远的阿尔卑斯山脚下,有个叫格林的小村庄。村里有位年迈的磨坊主汉斯,他经营着全村唯一的风车磨坊。这是个特别的冬天,暴风雪持续了整整三周,村民们储存的面粉都快见底了。汉斯的风车叶片却被冻裂了一道大口子...

善良的木匠与报恩的燕子:一个温暖人心的民间故事

在很久以前,有一个名叫青山的小村庄,村里住着一位手艺精湛的老木匠张师傅。他做的家具结实耐用,价格公道,村里人都爱找他帮忙。张师傅有个特点:每逢下雨天,他总会在屋檐下放个小木盘,撒一把小米。村里年轻人好...

善良的木匠与报恩的燕子:一个温暖人心的民间故事

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里,住着一位姓张的老木匠。张木匠手艺精湛,打造的家具结实耐用,更难得的是他为人善良,遇到穷苦人家来修家具,常常分文不取。村里人都说,张木匠家的屋檐下住着十几只燕子,每年春天都准时...

善良的守林人与山神的报恩:一个关于诚信的古老传说

在云南高黎贡山脚下,有个叫云雾村的小村庄。村里有位六十多岁的守林人老周,负责看管村集体的一片原始森林。二十年来,他每天清晨五点就带着干粮上山,直到天黑才回来。村民们都说那片林子邪性,常有野兽伤人,可老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